歡迎來到遼寧長安網
主辦:中共遼寧省委政法委員會    承辦:遼寧法治報

讓市域成為社會矛盾“終點站”|打造市域社會治理新名片系列評論②

來源:遼寧法制報 | 作者:評論員 | 發(fā)布時間: 2020-04-27 08:58

  能否有效解決突出問題是檢驗市域社會治理成效最好的試金石。主動破解社會矛盾外溢這一最突出的難題,提升市域社會穩(wěn)定風險防范化解水平,努力使市域成為社會矛盾的“終點站”,是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fā)展進步的。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類社會矛盾日益增多,矛盾糾紛調處難度大、激化因素多,處理不當,極易引發(fā)刑事、治安和群體性案事件,給社會造成不安定因素。

  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就要樹立問題導向,筑牢底線思維,針對矛盾形成、演變特點,發(fā)揮體制優(yōu)勢,推動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在把矛盾化解在當地的同時,推動治理模式從事后應對向源頭防范轉型。

  讓市域成為社會矛盾的“終點站”,就要完善預防調處機制,努力把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既要有“趕考者的心態(tài)”, 嚴肅認真地對待,還要有“啄木鳥的本領”,有善于發(fā)現的眼睛,有相應的“防控系統(tǒng)”?!靶∈峦洗螅笫峦险ā爆F象的發(fā)生,其根源就在于有的地方感知矛盾的“觸角”不健全、不發(fā)達、不靈敏,甚至還有“捂著”“蓋著”的心態(tài)。因此,要健全社會矛盾排查預警機制,堅持定期排查和重點排查相結合,信息技術手段與基層網格管理相結合,暢通網絡、電話、信件等訴求表達渠道,及時掌握社情民意、網絡輿論、公眾訴求和苗頭性風險問題。

  讓市域成為社會矛盾的“終點站”,就要完善多元預防化解機制,打造“楓橋經驗”遼寧樣本。醫(yī)諺云“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又云“上醫(yī)治未病”。社會治理同樣如此,防重于治,要最大限度減少和避免社會矛盾糾紛的發(fā)生,使矛盾糾紛止于未發(fā)、止于萌芽。要發(fā)揮司法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中的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建立健全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要扎實推進“村(居)民評理說事點”建設,使廣大群眾可以吐露心聲、表達訴求,尋求幫助,化解恩怨,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村,矛盾不激化、不上交,逐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公共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系。

  讓市域成為社會矛盾的“終點站”,要完善會商解決機制,集中攻克重大疑難問題。要堅持在黨委的領導下,有效發(fā)揮黨委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核心優(yōu)勢,在法治軌道上統(tǒng)籌各方面力量和各種資源,形成參與解決重大疑難問題的合力。要在解決問題上發(fā)力,對待群眾的每一個訴求,都要依法依規(guī)用心解決,并及時給群眾答復。要繼續(xù)完善防范化解社會領域重大風險防控機制,有效防止金融風險向社會領域傳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