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遼寧長安網(wǎng)
主辦:中共遼寧省委政法委員會    承辦:遼寧法治報

姥姥給我“貼秋膘”

來源:遼寧法治報 | 作者:劉 麗 | 發(fā)布時間: 2023-08-11 09:52

  “苦夏三分虛,立秋‘貼秋膘’。”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反倒吃啥都沒味兒了。每每趕上立秋,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時候姥姥給我們貼的“秋膘”。

  我從小長得瘦,每逢立秋,姥姥總是把自家養(yǎng)的老母雞燉了,小火慢熬,老遠就能聞到雞肉湯的香味。第二天再往湯里放幾塊土豆,姥姥把本來就不多的雞肉塊偷偷埋在我的飯碗里,騙哥哥吃土豆。

  姥姥生了5個孩子,除了一個女兒都夭折了。女兒結(jié)婚的時候,姥姥就跟著來到了村里。姥姥從來不服輸,遇到難事,她總說:“沒有過不去的坎,咬咬牙就挺過去了。”那時,父母都忙,照顧我們兄妹的活就落到了姥姥身上。記憶中姥姥常年扎著圍裙,從清晨忙到黃昏,仿佛有使不完的勁。

  春天到了,榆錢盛開,我就和哥哥一起爬上老榆樹,捋一把榆錢,塞進嘴里,越嚼越甜。等到把榆錢裝滿籃子回家,姥姥就把榆錢洗干凈,用一丁點兒油在鍋里炒一下,再將玉米面用水?dāng)嚢杈鶆蚝髷傇谏厦妫瑢㈠伾w蓋嚴(yán),用濕抹布圍上一圈,等到熱氣冒得差不多了,榆錢飯也就好了。姥姥的手藝總會引來我們兄妹的贊嘆聲,這贊嘆充滿了那個年代的生活,也仿佛驅(qū)散了當(dāng)時的貧窮和窘迫。

  端午清晨,姥姥那雙布滿皺紋的手一大早就開始行動,用東拼西湊的彩線搓捻成繩,系在我的手腕上。門上掛著艾蒿和紅紙折成的葫蘆。姥姥把剝好皮放好糖的粽子端到我眼前,旁邊還躺著一顆又白又嫩的水煮蛋,日子仿佛是過年。

  每逢夏夜,屋子里悶熱得不行,院子里的葡萄架下,細碎的枝蔓和那些來路不明的爬山虎撞了個滿懷。姥姥拿一把大蒲扇扇著風(fēng),我們兄妹幾人圍坐一圈,姥姥就給我們講“小話兒”。講岳飛和羅成。姥姥雖然不識字,但她很會講故事,一直講到月亮隱去。

  小時候覺得姥姥是個怪人,總是嘮叨我們要節(jié)儉,吃飯連一個飯粒也不能掉,一個暖壺用了十幾年還要用??蓪τ谕馊?,又特別舍得。一次,一個南方來演雜技的人病倒在村子里,姥姥用好飯好菜給他將養(yǎng)了半個多月,直到他病愈離開。后來,姥姥帶著全家人吃了好長時間的稀飯咸菜。

  姥姥活了96歲,姥姥走的那天,正趕上立秋。辦喪事的那幾天除了姥姥自己沉默,其他人都在喧嘩,大人們說這是喜喪。初秋的夜,明月高懸,偶爾傳來幾聲狗吠。而我,趴在沒有姥姥的被窩里,哭著哭著,不知什么時候睡著了。

  在失去姥姥的那個初秋,我的童年也似乎隨著姥姥的去世悄然結(jié)束。

  離開家鄉(xiāng)到縣城再到省城,每逢立秋,姥姥貼的“秋膘”一直在我的身體里窖藏,長進了生命。每每想起,總能回憶起姥姥的味道,又似乎,重新回到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