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遼寧長安網
主辦:中共遼寧省委政法委員會    承辦:遼寧法治報

孔子德治思想對國家治理的啟示

來源:遼寧法制報 | 作者:記者 楊清林 | 發(fā)布時間: 2017-05-12 09:23
  《禮記·檀弓下》記載的“苛政猛于虎”廣為流傳。
  孔子和弟子路過泰山時,遇到一名身世凄慘的婦女,當?shù)鼗⒒紘乐?,可就是因為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親人寧愿一直住在這里,以至于后來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對著墳墓哭泣。孔子喟嘆“苛政猛于虎”,統(tǒng)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孔子所處的東周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fā)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鬃釉谒L的社會條件所能達到的水平上,終生倡導以仁政德治為根本,以體現(xiàn)仁道的小康、大同為政治理想,崇尚文德,貶抑暴力,設計了從修身到治國平天下的“以德治國”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實孔子并不神秘
 
  其實孔子一生活得并不滋潤。
  孔子博學好禮,關心政治,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臂力過人,酒量超凡。他關注天下大事,積極求仕,但是沒有發(fā)揮才干的機會。當時魯國國君大權旁落,魯桓公的三個孫子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號稱“三桓”,實際掌握魯國政權,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國君和三桓之間矛盾很深。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很難在政治上有所建樹,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場的小官),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昭公討伐季孫氏,結果被三桓聯(lián)合打敗,魯昭公不得已逃到齊國。齊景公出兵攻占魯國的鄆城,安置魯昭公。36歲的孔子也到了齊國,齊景公請教如何治國理政,他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齊景公賞識他的才能,想委以重任,遭到方方面面的阻撓,甚而有人想害死他??鬃又缓没氐紧攪弁街v學。
  齊國沒有幫助魯昭公奪取政權,魯昭公又逃到晉國,也沒得到支持,最后客死異鄉(xiāng)。季孫氏立魯昭公的弟弟為君,就是魯定公。三桓之一季孫氏的家臣陽虎作亂,專權魯政,還想殺盡三桓,魯定公在晉國幫助下,趕走陽虎,奪回政權??鬃佑袡C會被委任為中都宰,政績非常顯著;一年后升任司空,后又升任大司寇、代理國相??鬃訄?zhí)政時,將擾亂政事的少正卯殺掉,以嚴肅法紀,因而名動一時。孔子執(zhí)政僅三個月,就使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yè),各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史書上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齊國和魯國重新建立外交關系,魯定公與齊景公會于夾谷,孔子“文功武備”,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占魯?shù)你腙柕鹊亍t敹ü?,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利用弟子仲由擔任季孫氏宰的機會,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就是毀掉三桓私邑之城,即季孫氏之費、叔孫氏之郈、孟孫氏之成。希望能夠削減三桓的實力,于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季孫氏之費,然而圍攻孟孫氏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
  孔子杰出的執(zhí)政能力讓齊國備感威脅,定下詭計,贈送魯定公美女良馬,從而讓魯國國君沉溺酒色。于是孔子與魯公、季桓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產生分歧,以此擠走道德至圣的孔子??鬃与x開魯國后周游列國,雖然大多數(shù)時候都受到了國君的禮遇,但由于孔子堅持的政治理想與當時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歷經十四載不得重用。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68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任用。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終年73歲。
 
  以懷古的方式憧憬未來
 
  “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中記錄孔子對周公的圣贊,周公明明德治世,得民心,以至善追求其心,何其偉大。
  孔子提出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是在西周“敬德保民”思想基礎上進一步反思中得來的。“敬德保民”思想在西周初已十分強調,周初的統(tǒng)治者總結商朝滅亡的經驗教訓,認為商紂王亡國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敬天愛民,他們用“有德”和“失德”來解釋自己獲得“天命”、殷人失去“天命”的原因。但后來統(tǒng)治者失德違禮的現(xiàn)象日趨嚴重。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天下無道”,子殺父、臣殺君、兄弟相殘、權臣僭越,加之國人暴動、列國兼并、夷狄交侵,禮制的大廈搖搖欲墜。孔子創(chuàng)立了以仁為核心、禮為形式的完整的道德規(guī)范,把修身和治國統(tǒng)一起來,提出了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以懷古的方式憧憬未來。
  他希望社會按照以仁為內容、禮為形式的軌道運行。孔子堅持開明的貴族政治,一方面極力維護封建宗法等級特權,另一方面又照顧到人民的利益。他要改變社會現(xiàn)狀,但不愿去進行周武王那樣的革命,而是希望統(tǒng)治階級“為政以德”和對被統(tǒng)治者“道之以德”來統(tǒng)治國家。這就是要求以德治國,這是孔子仁的政治主張的核心和基本特征。
  孔子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國家一切官吏都必須是“有道德”的人;統(tǒng)治者對“道德”必須身體力行;重視道德感、羞恥心在人的行為中的作用;強調充分運用道德激勵和道德感化的方法。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孔子認為,統(tǒng)治者以道德治國,民眾就會像眾星拱衛(wèi)北極星一樣地拱衛(wèi)他們??鬃釉诖呵镞@個暴政、苛政時代呼吁要以仁德治國。孔子認為,春秋時代的社會政治問題,歸根到底是道德問題。人們心中喪失了道德觀念,行動上就必然越出禮的堤防,從而造成天下大亂。為解決這些問題,孔子通過“上說”和“下教”結合,授仁入禮,宣傳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
  魯國的執(zhí)政季康子向孔子求教從政治國之道,孔子回答得十分精彩:“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意即“政”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帶頭端正了,誰還敢不端正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即當權者本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會執(zhí)行;當權者本身行為不正,即使下命令,百姓也不會服從。“茍其正身,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即假使讓自己的品行端正了,那么處理政事有什么困難呢?假使不能讓自己的品行端正,那又怎能使別人品行端正呢?
  “克己復禮”是孔子對統(tǒng)治階級的“上說”。在孔子看來,統(tǒng)治者只有克制生活上的侈靡、政治上的僭越,才能恢復到禮樂有序、天下有道的局面??思簭投Y主要是對統(tǒng)治者說的,要求其提高遵周禮、行仁政的道德自覺性。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孔子主張德治,也強調法治。“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是孔子對庶民階層的“下教”。以政令來教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會因求免于刑罰而服從,但不知羞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約束,百姓會知道羞恥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
  孔子特別強調實行德治對社會風氣的影響,認為只要長期堅持德教為先,明德慎罰,定能改變社會風氣,減少各種犯罪及民事糾紛,從而實現(xiàn)“以德去刑”“以德息訟”??鬃訉Υ松钚挪灰?,很有決心,曾說過:“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服殘去殺矣。”又說:“聽訟,吾尤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后人尊崇孔子就是“以德去刑”“以德息訟”的典型。傳說魯國的人聽說孔子將任大司寇,所有壞人都感到畏懼,不敢繼續(xù)干壞事了,有的干脆逃到別的國家去了。這就是德治的效果。
  根據(jù)儒家的“德治”理論,無論是最高領導者還是各級官吏,他們或者是道德修養(yǎng)達到“內圣”的“圣人”,或者是選拔上來的德才兼?zhèn)?、道德修養(yǎng)能起到模范作用的人才,總之他們的道德修養(yǎng)都已經達到很高的程度,當然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施之于刑罰,只有普通百姓才有可能不服教化,達不到統(tǒng)治者的道德要求,所以只有百姓才是刑的施用對象。在儒家那里,刑就是官治民、上治下的工具,法律是用來懲罰不服教化的普通民眾的,所以才有“刑不上大夫”的說法。
  《左傳·公二十九年》記載,晉國“鑄刑鼎”,將社會行為規(guī)范用法律條文的形式固定下來,并且公之于眾??鬃犹貏e反感,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yè)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
  把“德”“禮”與“政”“刑”明確地對立起來,會導致兩種結果:只強調政、刑,單純地把庶民置于殘暴奴役之下,必然導致階級矛盾尖銳化;而強調“德”“禮”,承認庶民也和貴族一樣,是能夠“知恥”的人,只要統(tǒng)治者以自身的德行去“示范”,被統(tǒng)治者就會像草隨風似的跟上來。而“齊之以禮”則是使庶民產生羞恥之心的條件,從而改變了傳統(tǒng)的“禮不下庶人”的做法,把原來作為貴族專利品的“禮”推廣到群眾之中,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納入禮的規(guī)范之中,以道德禮儀上的平等,沖淡和掩飾階級地位上的不平等。從“民免而無恥”到“有恥且格”,也就是使被統(tǒng)治者從單純“不敢”違禮犯上,到不愿違禮犯上,變強制性的約束為內在的心理自覺,這當然是十分高明的統(tǒng)治辦法。
  這是孔子在治國治民方面的一個大的創(chuàng)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