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長安網(wǎng)訊 電影《第二十條》片名取自《刑法》第二十條正當防衛(wèi)條款。影片講述了三個“挺身而出”的故事,向社會宣告:法律不是冰冷的條款,正當防衛(wèi)者一定會得到支持。
法院人如何能動司法,幫助人民群眾守護“善惡有報”的常識、守護人民對公平正義不會缺席的信任?法院人在面臨現(xiàn)實的困境時,如何呈現(xiàn)一個電影般的圓滿結局?日前,隨著影片的熱映,這些問題在大連法院干警中引發(fā)了深思和熱議。
法律最終會為正義發(fā)聲
熱議人:大連中院刑一庭四級高級法官李曉萃
作為一名刑庭法官,觀影后頗有感觸,我們曾戲稱《刑法》第二十條正當防衛(wèi)條款是僵尸法條,在實踐中真正適用的特別少,適用時會慎之又慎。影片拍攝的很真實,將檢察官放到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去講述,展現(xiàn)一個普通人在職業(yè)與家庭中的掙扎,而不是因為其從事某項職業(yè),將其置于一個情感和道德的更高層面上。影片塑造的檢察官形象是有血有肉的、鮮活的,讓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韓明所經(jīng)歷的職業(yè)及生活中的挑戰(zhàn)可能是我們每個刑事法官都曾經(jīng)歷過的。面對一件有嚴重上訪傾向又存在一定爭議的案件,如何做到于法有據(jù)、于理應當、于情相容;我們應該如何告訴家人在面對不法行為時的正確處理方式,被動挨打、主動出擊還是逃跑、視而不見。法律與現(xiàn)實的碰撞、法律與道德的平衡,影片讓我們每個法律人再次堅定了初心和使命,我們辦理的每一件案件都是別人的人生,無論現(xiàn)實多么困難,法律最終會為正義發(fā)聲,法不能向不法讓步。
心懷司法良知,應常常叩問
熱議人:大連中院刑二庭法官助理付黎明
張藝謀在《秋菊打官司》中以農村婦女秋菊就村長踢傷丈夫討個說法不斷奔走呼救,向人們展示了上世紀90年代鄉(xiāng)土中國與法治社會之間的割裂而成為影史經(jīng)典;在《第二十條》中通過對正當防衛(wèi)熱點案件的藝術化改編,反思法治社會建設中正當防衛(wèi)條款的理解與適用,司法人員如何在個案判決中實現(xiàn)法理情的融合引起人們廣泛熱議。刑事審判關系生殺予奪,必須慎之又慎,作為刑事審判庭的法官助理,我們要始終樹牢“如我在訴”的意識,在辦理每一個案件中,在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從輕或從重的選擇中,秉持司法良知,叩問內心,平衡求索天理國法人情,堅決摒棄就案辦案、機械辦案。
用正義之光找到蒙塵的真相
熱議人:大連市沙河口區(qū)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助理衷腓
電影中穿插了三個案件,案件一是檢察官韓明曾經(jīng)處理的以故意傷害罪服刑后的當事人,認為系見義勇為不服罪名而信訪的故事;案件二是檢察官韓明兒子因見義勇為與校霸發(fā)生肢體接觸將校霸打成輕微傷被立案,對方要求未成年人本人道歉才能撤案的故事;案件三是檢察官韓明最終承辦的一起因妻子被放高利貸的村霸兒子強奸后與之搏斗取剪刀刺死對方的故事。三個故事中當事人與檢察官之間,當事人不同角色之間,檢察官群體內部均持有不同觀點的分歧,這些分歧正是從專業(yè)個案釋法到走向大眾內心認同的焦點問題。要知道,在個案的釋法過程中,讓傷者家屬認同構成正當防衛(wèi)而非犯罪有多難。上訪戶被車撞死的剎那間定格在每一個觀眾心里,涌起對正當防衛(wèi)的認同感。隨著大家對這個電影的關注,更多的人會了解第二十條的來龍去脈,更多的人會認同正當防衛(wèi)的精神要義。我們要讓法的正義在預防和阻止犯罪中伸展,讓見義勇為者不再含冤畏懼,我們要讓法的正義在懲治犯罪中定分止爭,不偏不倚,我們要讓法的正義在理解法律、適用法律中走到每一個人的心里。
給現(xiàn)實一個電影結局
大連市普蘭店區(qū)人民法院綜合審判庭法官助理
影片《第二十條》給出的一個眾望所歸的結局,滿足了大眾在疑惑、同情、憤怒后的情感期待。那么現(xiàn)實中存在的村霸橫行、校園霸凌、冤假錯案等問題呢?如何給這些現(xiàn)實問題一個電影結局呢?作為一名司法工作者,我認為最關鍵的因素是每一名司法工作者的心。每個司法工作者都應有一顆惻隱之心,在辦理每一個案件時,將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讓當事人體會到司法溫度和人文情懷;應有一顆正義之心,讓原告在訴求沒有得到支持或讓被告承擔義務的情況下仍能心服口服,覺得法官處理的對,處理的公平,自然就會建立信任;應有一顆無畏之心,《第二十條》中呂玲玲對韓明說:“所有正確的事情都有代價,但不能因為有代價就不去做。”在司法工作中,我們常常面臨選擇正確的事情所帶來的代價,這個代價可能是時間、精力、金錢,甚至是生命,但選擇了這份職業(yè),我們就要無畏無懼。
編輯:沙興淼
校對:劉清
責編:梁健
審核:杜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