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政法委駐村工作隊扶貧工作側(cè)記
上午8點20分,從沈陽站乘上2066次火車,經(jīng)過一天的顛簸,下午4點半就到達了凌源火車站,加快點腳程才能趕上最后一班小客車,天色徹底黑下來的時候,就能到達我省最西邊的村落——朝陽凌源市劉杖子鄉(xiāng)劉杖子村。
漫長的11個小時車程,就是省委政法委與劉杖子村的距離。但時空的距離并不能阻隔兩者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多年以來,劉杖子村村民們的脫貧之路始終都是省委政法委領導干部們的牽掛。
2014年,省委政法委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派駐工作隊到凌源市劉杖子鄉(xiāng)劉杖子村,開展定點幫扶工作,有針對性地解決村級組織管理能力不強、經(jīng)濟發(fā)展方向不清、服務群眾缺乏抓手等問題。
近三年時間里,駐村工作隊深入劉杖子村的每一家農(nóng)戶、每一個角落,走遍了劉杖子村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發(fā)揮政策優(yōu)勢、技術優(yōu)勢、資源優(yōu)勢,積極幫扶劉杖子村找項目、投資金,為推動劉杖子村脫貧致富注入了新的發(fā)展動力。2016年底,經(jīng)凌源市扶貧辦檢驗驗收,劉杖子村原有的56戶貧困戶共98人均符合退出標準,劉杖子村一舉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uploads/allimg/170703/9-1FF3092402607.jpg)
愛心人士捐贈的衣物
![](/uploads/allimg/170703/9-1FF309242V07.jpg)
![](/uploads/allimg/170703/9-1FF309242V07.jpg)
農(nóng)家書屋
扶貧工作不是走過場
2014年8月7日,時任省委政法委干部處副處長高天華與宣傳處干部馬馳、省維穩(wěn)辦干部駱彬兩人組成省委政法委第一個駐村工作隊來到劉杖子村,高天華任劉杖子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正式開啟了定點駐村扶貧工作。
殘破的村部,又臟又亂的村落,還有農(nóng)民眼神中流露出的茫然,讓本就沒有經(jīng)驗可言的駐村工作隊一時間難以開展工作。
“我們?nèi)齻€人自幼就長在城市,沒有農(nóng)村生活經(jīng)歷,雖然有一定的思想準備,但一時間也找不到抓手。”現(xiàn)任省委政法委政治部副主任的高天華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滿是感慨。
“要幫助貧困戶脫貧,首先要了解貧困戶的情況。”正是懷著這樣的想法,駐村工作隊開始逐個走訪村里的貧困戶,了解他們的現(xiàn)狀與需求。這項看似簡單的工作實施起來并沒有想像中那么簡單。
“剛開始,當?shù)卮迕癫⒉辉敢飧覀冞^多接觸,很多貧困戶不愿意跟我們交談,甚至當面就說‘不就走個過場嘛,整那么復雜干啥’。就連村委會的工作人員也總是勸我們早點回沈陽。”高天華說:“我們當時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們知道,他們話里話外都透著不信任。”
摸著石頭過河的忐忑,加上舉步維艱的開局,都沒能動搖工作隊要幫助貧困村脫貧摘帽的決心。
走訪調(diào)研,了解村情村務;建檔立卡,摸清貧困戶底數(shù);多方打探,查清致貧原因;制定規(guī)劃,明確工作任務……看到駐村工作隊始終沒有走的意思,當?shù)卮迕穹吹归_始愿意接納他們了。
劉杖子村曾有個五保戶名叫謝子成,孤身一人的他常年與其飼養(yǎng)的羊、狗等家畜同住在一間危房里,是村里出了名的“埋汰戶”。工作隊在走訪謝子成家的時候,謝子成主動給工作隊倒水喝,可是家中沒有水杯,他就拿出一個大碗倒?jié)M水遞給高天華。
當時的一幕,劉杖子村黨支部書記郝久臣至今念念不忘,“我當時就在場,謝子成常年都摟著羊和狗一起住,根本就不怎么洗手,他遞給高天華的大碗里外都是手指留下的泥土印,但高天華一點都沒猶豫,一口就干了,馬馳和駱彬也都喝了,從那時候開始,我就知道,他們是來干事的!”
村部舊貌換新顏
劉杖子村村部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1995年因火災損毀嚴重,房體已出現(xiàn)嚴重的開裂、脫皮等現(xiàn)象,門窗多已變形且無法修復。
“剛開始,我們工作隊就和村兩委在這個危房里辦公,時不時都有墻皮掉下來,要是陰天下雨,到處都漏雨。”馬馳告訴記者,村部的工作環(huán)境用一個“差”字都難以形容,村部的會議室里,幾乎沒有可用的桌椅,如果召開一次黨支部會議,全村一百余名黨員,絕大多數(shù)都得站著。
于是,改變村部辦公環(huán)境成為工作隊第一個重點攻堅的難題。
工作隊積極協(xié)調(diào)省婦聯(lián)和朝陽市公安局等部門,于2015年春天投入資金重建村部。
重建后的村部舊貌換新顏,婦女兒童之家、愛心超市、警務室、農(nóng)家書屋等一應俱全。寬敞明亮的會議室內(nèi)擺放著80套嶄新的桌椅,還安裝了黨建所需的電教設備,各種圖書擺放在一側(cè),供村民借閱。在愛心超市里,擺放著滿滿一屋子新舊服裝,都是愛心人士捐贈來的,村部按需分配給村里的貧困戶。
在工作隊和當?shù)攸h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換新顏的不僅僅是村部。
村內(nèi)巷道狹窄泥濘,遇到雨雪天,村民都難以行走。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工作隊多方協(xié)調(diào),獲得了原省交通廳的支持,一次性劃撥項目資金75.6萬元,對村內(nèi)巷道進行了硬化。
“老百姓才是最可愛的人,鋪設巷道總會剮碰到這家的墻,那家的秧,老百姓們不但沒有怨言,還主動扒墻毀秧,支持項目推進。”憶起當時的激情歲月,高天華的臉上掛著滿滿的幸福。
村民們反映最為強烈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差的問題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工作隊的建議下,劉杖子村組建了環(huán)境衛(wèi)生清掃隊,并為清掃隊協(xié)調(diào)了7臺垃圾清運車及鐵鍬、掃把等工具,為7名清掃工人配備了四季工作服和御寒的勞保用品。
在劉杖子村黨支部書記郝久臣看來,村里的變化還遠遠不止于此。“以前死氣沉沉,現(xiàn)在老百姓的心氣兒可高啦,每天晚上都有上百人的秧歌隊扭秧歌,還張羅要去市里比賽,這在以前連想都不敢想。”
正如郝久臣所言,近三年時間的脫貧攻堅,改變的不僅僅是新建的村部和用水泥鋪設的巷道,潛移默化中,村民們的精神面貌也隨之煥然一新,開始憧憬更美好的明天。
被贈予得來的東西總是不夠刻骨銘心,脫貧攻堅也絕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幫扶。扶貧工作隊駐村以來,一面協(xié)調(diào)項目、資金等,在物質(zhì)上努力改變著落后的村貌,一面更注重精神層面的幫扶,多次召開黨支部會議,匯聚民心,讓更多人成為擺脫貧困的參與者、實踐者。
工作隊本著不僅要幫助貧苦戶脫貧,還要幫助黨員干部“思想脫貧”“作風脫貧”的理念,加強了村級黨建工作。高天華駐村期間,親自給全村的黨員上了一次黨課。日常中,工作隊與村干部一起工作學習研討,村內(nèi)大事要事嚴格落實“四議一審兩公開”制度,僅2016年就組織召開民主生活會、村民代表會10余次。在工作隊的倡議下,由33名黨員組成了志愿者隊伍,主動幫助貧困戶栽植庭院葡萄、收割農(nóng)田等。
在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同時,工作隊還不斷引導村民開展文娛活動,提高村民整體文化素質(zhì)。2015年的仲夏之夜,工作隊策劃舉辦了慶祝建黨94周年文藝晚會,工作隊與村民一起編節(jié)目、搞彩排,高天華主動擔任晚會的主持人,駱彬演唱了一首優(yōu)美的歌曲,全村40多名村民表演了30余個節(jié)目,還把扶貧工作隊的事跡編排成了快板,劉杖子鄉(xiāng)千余名群眾在村文化廣場觀看了演出,引起巨大反響。
脫貧攻堅不是三個人的戰(zhàn)斗
扶貧工作隊由省委政法委機關各處室抽調(diào)人員組成,出于整體工作的考量,近三年時間里,省委政法委對工作隊成員不斷進行著調(diào)整,讓更多的黨員干部到基層一線得到歷練。隨著馬馳和高天華先后回到機關,省綜治辦綜治一處劉智銘和時任宣傳處副處長朱宏偉先后馳援劉杖子村。朱宏偉接替高天華任劉杖子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一套桌椅,一張床鋪,一部電腦,一個臉盆,構成朱宏偉在劉杖子村的“家”。在劉杖子鄉(xiāng)政府這間樸素的辦公室,她已經(jīng)住了一年多。對于一名女性黨員干部來說,適應這里的一切,要比男性更加艱難。
初心不改,方得始終。工作隊成員的變動并沒有延緩劉杖子村脫貧摘帽的進程。
重組后的扶貧工作隊繼承了前任“從群眾需求著手”的工作思路,走村入戶,對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開展了“回頭看”活動,對村里原有貧困戶逐一進行排查梳理,實現(xiàn)了貧苦戶“有卡、有簿、有冊、有檔”。工作隊堅持訪疾問苦,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很快便與村民們打成一片。按照幫扶到戶、責任到人的思路,開展“靶向”幫扶。針對村集體合作社弱化的現(xiàn)狀,在保證傳統(tǒng)葡萄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上,引導村民及時調(diào)整產(chǎn)業(yè)結構,發(fā)展加工營銷雜糧項目。2016年,劉智銘帶著村民收購、加工雜糧5000余斤,他又通過個人微信朋友圈開展營銷,達到了帶動一般貧困戶出工、返利,逐步增收的目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脫貧攻堅要“輸血”,更要“造血”。今年以來,劉智銘與村兩委積極溝通,通過開展項目幫扶,讓劉杖子村的集體經(jīng)濟真正實現(xiàn)“造血”功能。他聯(lián)系一位電商朋友,在劉杖子村開展起了有機綠色小米項目,村集體承包了120畝土地,其中60畝種植有機綠色小米,另外60畝種植普通小米,電商每年兜底收購。僅這一項目,不但解決了村里五保戶沒活干沒錢賺的窘境,還讓村集體每年固定收益十余萬元。此外,在工作隊的積極引導下,無能力外出務工的低保戶,都在自家的庭院中搞起了以葡萄為主的“微田園”項目,想盡辦法讓村民們受益。
“明年,我們還打算借助地理環(huán)境優(yōu)勢,引進旅游項目,讓村集體經(jīng)濟更加有活力!”劉智銘說。
一直以來,脫貧攻堅工作并不是工作隊三個人的戰(zhàn)斗,省委政法委主要領導始終關注著扶貧工作的開展情況,并發(fā)動機關全體黨員干部共同出謀劃策,為扶貧工作隊提供強大的后方支持。
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文章來到遼寧工作以來,不但多次聽取了駐村工作隊的工作匯報,還在書記辦公會上專題研究脫貧攻堅工作,幫助解決實際問題。針對村集體經(jīng)濟發(fā)展滯后等問題,書記辦公會明確分工,責成相關領導專題調(diào)研,就地解決實際問題。2016年12月7日,李文章利用在朝陽市調(diào)研的空隙專程慰問看望了工作隊成員,給駐村工作隊極大的精神鼓舞。前不久,李文章還親自率隊深入劉杖子村開展走訪調(diào)研,對駐村扶貧工作給予指導部署。
駐村工作隊的工作得到省委政法委各個處室的大力支持。宣傳處在工作任務繁重的情況下,依然先后派出兩名干部駐村扶貧。機關干部們通過捐贈衣物、出資購買村產(chǎn)雜糧等方式,不斷地向劉杖子村傳遞著關愛和溫暖。
省委政法委機關15個黨支部與43戶建檔立卡困難群眾建立了“結對幫扶”,及時入戶對接,制定幫扶措施,建立聯(lián)系機制。至今,在劉杖子村各五保戶的門前仍懸掛著統(tǒng)一的牌匾,上面詳細記錄著貧困家庭的人均收入、致貧原因、脫貧措施、幫扶支部等信息。
俯下身子感受泥土芳香
近三年來,省委政法委的駐村扶貧干部們牢記組織重托,不負群眾期望,堅持身入、心入、融入農(nóng)村,上接“天線”尋資金、找項目,下接“地氣”攏隊伍、聚民心,努力把扶貧工作落到實處。
截至2016年12月30日,省委政法委先后派駐的5名駐村工作隊成員累計駐村1630天,協(xié)調(diào)各方資金投入達到371萬余元,協(xié)調(diào)有關單位協(xié)助修建村部440平方米,修繕村組水泥路面5公里,修建鄉(xiāng)級深水井2個、蓄水池2處,協(xié)調(diào)各界捐贈衣物、圖書等3000余件(冊)。
現(xiàn)如今,劉杖子村雖已脫貧摘帽,但對工作隊來說,扶貧工作仍在路上?;赝@近三年的扶貧歷程,對于習慣了都市生活的工作隊成員來說,既是一次歷練,又是一次難以磨滅的人生記憶,酸甜苦辣伴隨其中。
住在鄉(xiāng)村,幾乎沒有夜生活,天黑了就只有電視陪伴??墒枪ぷ麝犠≡卩l(xiāng)政府的兩間由辦公室改裝成的簡易宿舍里,天黑后,他們幾乎不開燈,只要一開燈便會發(fā)現(xiàn)房間內(nèi)到處都是蚊蟲,他們要么就躲在被窩里翻看手機,與家人微信聊聊天,要么就是聚在一起摸黑談心。
枯燥乏味的八小時以外生活,激發(fā)了工作隊成員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高天華每天都堅持寫日記,將駐村的一點一滴都詳細記錄下來,還創(chuàng)作了多首詩歌。馬馳還以駐村工作為內(nèi)容編成了一首歌曲。
在幫扶五保戶謝子成家翻蓋新房的過程中,馬馳、劉智銘被牲畜身上的跳蚤咬得滿身是包,奇癢難耐。駱彬婚后不到一年就去了劉杖子村,一住就是三年。其父親遭遇車禍腿部骨折,同樣敬業(yè)的老父親不許兒子請假護理,在醫(yī)院住院三個多月,堅持請護工照料。劉智銘、馬馳等人家中孩子幼小,可他們完全顧不上,只能偶爾通過電話問候家人。劉智銘在離家駐村時,家中幼女還不滿周歲,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上幼兒園了。每個月一次的探親,讓孩子對這位陌生的父親充滿了恐懼,每次親密接觸都要換來一次嚎啕大哭。2016年,劉智銘的父親做心臟支架手術,為了不讓兒子工作分心,老人沒有將這個消息告訴兒子,劉智銘也沒能在病床前照料老人一天。朱宏偉作為駐村唯一的女性干部,其生活、家庭的壓力也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近三年來,工作隊每一個月才能經(jīng)過長途跋涉回一次沈陽,轉(zhuǎn)身又要匆匆踏上來路。也正是這樣的磨礪,讓他們努力把駐村的每一天都過得更加充實。
前不久,記者在劉杖子村采訪結束時,郝久臣找到記者,想托記者給高天華帶幾句話。他說,高天華離開劉杖子村的時候,走得很匆忙,很多村民都沒有來得及與他告別。得知他離開的消息,很多村民都掉了眼淚。
當記者把這件事轉(zhuǎn)告給高天華的時候,他很感動回了一句:“他們一直都在我心里!”
【時評】
貼心、精準、擔當
□ 本報評論員
“他們一直都在我心里!”高天華的一句話,道出了脫貧攻堅工作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那就是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里面。
扶貧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福祉,關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否實現(xiàn)。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制定“十三五”規(guī)劃建議的說明中所說的那樣,“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再次部署脫貧攻堅,強調(diào),言必信,行必果。提出強化領導責任、強化資金投入、強化部門協(xié)同、強化東西協(xié)作、強化社會合力、強化基層活力、強化任務落實——“七個強化”。同時總結了脫貧攻堅的“五點經(jīng)驗”:加強領導是根本、把握精準是要義、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參與是合力、群眾參與是基礎。“七個強化”“五點經(jīng)驗”為實現(xiàn)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再次吹響了沖鋒號。
當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面對艱巨復雜的脫貧攻堅任務,各地都拿出來一些強有力的舉措,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選派政治過硬、能力突出的優(yōu)秀黨員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這對于有效解決貧困村因干部力量薄弱、項目資金匱乏的問題發(fā)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大大提升了脫貧攻堅的速度。
但也必須看到,在實際工作中,過去曾有少數(shù)駐村扶貧干部到村后,只是為了應付督查“住”下來,心卻沒有融入到村,或只是為了應付任務,象征性地從派駐單位要點資金下來,沒有結合貧困村實際來發(fā)展項目,甚至還有極少數(shù)人抱著“鍍金”的思想到村。所以,在一些群眾眼中,扶貧僅僅是走個過場,送點扶貧資金。
這種觀點雖然以偏概全,但也恰恰反映出扶貧工作存在的弊病。
扶貧工作一頭連著困難群眾的切身利益,一頭連著公共服務的民生里子。生活環(huán)境有沒有改善,生活質(zhì)量有沒有提升,生活疾苦有沒有減少,群眾最有發(fā)言權。脫貧攻堅工作,只有人民群眾說好才是真的好。
“求木之長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必浚其泉源。”人民群眾是黨員干部的力量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黨員干部的傳家寶。只有帶著真心實實在在地深入基層,了解廣大群眾的疾苦,把人民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干,真正讓群眾體會到黨的溫暖,從根本上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才能把扶貧工作扶到貧處,做到群眾心里。
無論群眾家里多臟多亂,都要堅持坐下來溝通交流;老鄉(xiāng)的話語不清,就要貼耳傾聽;老鄉(xiāng)伸出的手一定要握,老鄉(xiāng)送上的水一定要喝,要與老鄉(xiāng)平起平坐……這些都是省委政法委駐村扶貧工作隊內(nèi)部的鐵律。他們的情感投入換來了老鄉(xiāng)們的理解和尊重。
當然,脫貧攻堅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而是循序漸進的精細滴灌。在情感投入的基礎上,還要會干和巧干。“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不能讓扶貧工作成為“懶漢心態(tài)”的溫床,只有激活貧困村的造血功能,貧困村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脫貧。